改革开放前的深圳,看看曾经的“宝安县”旧貌
图图说史 2019-03-03 11:46:00
深南大道:从水泥路到“城市坐标轴”。1979年建市前的深圳,没有什么深南大道,当时,深圳是宝安县的一个小镇,只有两条水泥路穿过小镇,一条是人民路,一条是解放路,全长不到2公里。
东门老街:从“深圳墟”到“商业旺区”。这里一直是深圳最热闹的地方,1983年的东门,人们摆着小摊卖农产品、卖小吃、卖杂货、布匹、家禽等,跟我们老家乡下的街道并无两样。
80年代深圳戏院、工人文化宫一带,还张贴着大幅的宣传画。
那时候,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单车,1979年前,整个深圳市只有7辆汽车。
蛇口:从小渔村到“国际范”自贸区。说起蛇口,你可能会想到富丽堂皇的海上世界、想到富豪汇聚的深圳湾、还有数不清的出口贸易公司,但1979年的蛇口,还是一个偏僻荒芜的小渔村。1979年后,蛇口工业区开发建设,投入巨资,维修和恢复了一批文化古迹,兴建了海上世界,女娲补天,盖世金牛等一批新景观,发展到今天,已成为了环境优美、经济发达的新型海滨城区。
华侨城:从农场到“世界级度假旅游区”。1981年前的华侨城,叫宝安县光明华侨畜牧场沙河分场,因为靠近戒备森严的边界线,四周只是一片杂草丛生的田野和荒地。直到1985年,香港中旅集团在这片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兴建华侨城,当时,任华侨城指挥部主任的马志民受荷兰的“小人国”启发,决定开发“锦绣中华”主题公园,因为那时绝大多数中国人听都没听过“主题公园”,开发旅游也违背了招商引资建设工厂的初衷。
火车站:从“小站”到“立体交通枢纽”。1980年前,深圳火车站还只是十分简陋的三等小站,车站只有一个售票窗口、候车室是露天的,只有四条长凳,没有厕所,每天只有四五趟列车,广播员嗓门提高点就可以把所有旅客都通知上车了。
当时车站门前有一个小广场,的士、中巴和大巴挤在那里,广场上除了来去匆匆的旅客,就是迎送香港同胞的亲友。改革开放后,深圳特区的高速发展,深圳火车站的客流量成倍剧增,旧站随之全部拆除,建成了今日的总建筑面积9.6万平方米的新火车站,还配备了电子售票系统、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等先进的客运服务设施。
小学:从土坯房到“优质教育区”。很多人抱怨说深圳的学位太少,有钱人不惜千金只为一套学位房,但相比80年代的小学环境,现在已经好太多了。当时课堂环境很简陋,大家就围坐在一起听老师上课,没有多媒体幻灯机之类的设备,只有一个小小的黑板。
罗坊村:从人均134块到衣食无忧。许多小伙伴在每个月交房租的时候,都会羡慕这里的本地人,每个月打打麻将,靠收房租就能月入几十万。其实,不少深圳本地人,也曾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。下图是70年代被遣返回大陆的偷渡者,他们原本生活在深圳罗坊村,那时人均年收入只有134元,基本的温饱都难以维持,于是大家宁可冒着生命危险,都要偷渡到河对岸的香港去,就为了挣点钱养活自己和家人。被遣返,意味着贫穷、饥饿…
深圳河:一座城市变迁的见证人。深圳河是深圳市境内最大的河流,它见证着深圳的发展, 1980年前,深圳河畔的居民还在深圳河中洗衣洗菜,捕鱼捉虾。1980年后,急速成长的深圳将深圳河当作排污沟,每年直接排进数十万吨的污水和垃圾。深圳河迅速变黑变臭,垃圾污泥淤积,成了一条几乎静止不动、没有生命的死河。
Comments (0)